维特根斯坦是谁?浙大哲学教授用十堂课讲给你听
潮新闻客户端 赖天成 记者 马黎
最近,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楼巍出版了一本书《维特根斯坦十讲》,用十堂课,解读了一位著名的哲学家:维特根斯坦。
有一句话:读哲学,谁会没读过维特根斯坦?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,读哲学的人都绕不开。而普通读者,或许听过一些金句:“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”“凡是能说清的,就能说清;不能说清的,就保持沉默”,没错,就来自维特根斯坦。
(资料图)
有意思,但也烧脑。维特根斯坦早年学数学,后来写作哲学时也有大量的公式,我们读起来会有一些难度。楼巍在浙大教哲学,研究对象就是维特根斯坦和哲学语言,著有《维特根斯坦〈哲学研究〉注解》,译有《哲学研究》《论文化与价值》《蓝皮书和棕皮书》。
如何“入坑”维特根斯坦,楼老师写了十堂课,那我们也问他不止十个问题。
Q:对于不了解维特根斯坦的素人读者,您会怎么介绍他?
楼巍: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极其富裕的家庭,后来入了英国国籍。他曾是大哲学家罗素的学生,参加过一战,当过奥地利山区的小学老师,当过修道院的杂工,为他的姐姐设计并监造了一幢房子,后来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哲学教授。
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(可能没有之一),他的哲学对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哲学界和文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。同时,他也是一个杰出的德语散文家。
Q:能否介绍一下自己,您在浙大教哲学,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?
楼巍:我是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研究所的教师,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哲学和维特根斯坦哲学。
Q:您这本书第一讲主要是讲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介绍,之后九讲讲的是维特根斯坦的主要思想及主要命题,当初这个安排如何设想的?
楼巍:这是写导论性著作的一般逻辑。
既然定好是十讲,那么第一讲当然介绍其生平及主要著作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一般被分成前后期两个阶段,于是,剩下九讲中的三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代表作——《逻辑哲学论》的主要思想,四讲刻画了后期哲学代表作——《哲学研究》中的一些核心看法。第九讲处理了读者比较关心的“维特根斯坦与罗素的关系”这一问题,最后的第十讲则刻画了维特根斯坦最后的哲学著作——《论确定性》的框架性看法。
Q:能否简单谈谈第二讲至第九讲的写法?
楼巍:其实,除第一讲外,其余的,都是以“倒推”的形式来写的。
所谓“倒推”,就是先从一些简单、明了、易解的例子入手,逐步推进,用具体的例子来呈现维特根斯坦那些精深的哲学思想,最后再引用一些维特根斯坦的原文,佐证一下前面的讨论。
顺便说一下,这些例子大部分直接就是维特根斯坦自己的例子。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有着无穷多的(语言使用)的例子。这可能是他和其他哲学家最大的区别。
Q:您的博士论文是写《论确定性》的,您翻译的《论确定性》也即将出版,对于您来说,第十讲是比较特殊的一讲,能简单谈谈这一讲吗?
楼巍:第十讲明确提出了维特根斯坦说自己有“一种土壤的而非种子的原创性”这一看法,他自己说“在我的土壤中播下一粒种子,它会长得与其他土壤中的不一样”,因此我们必须先说清楚那颗种子。这颗种子就是剑桥哲学教授摩尔在其论文中给出的一些命题。这些命题落入了维特根斯坦的土壤,就产生了完全不同于在摩尔那里产生的东西,这就是第十讲最后谈到的“知识”和“确定性”在范畴上的区别。
第十讲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写的。
Q:“私人语言的问题”,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命题之一,大多数读者对此有误解,您能简单谈谈这个话题吗?
楼巍:维特根斯坦是反对私人语言的,但要理解这种反对,理解私人语言的不可能,就要理解后期维特根斯坦在《哲学研究》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第43节中提出的“词语的意义是它们在语言中的用法”这个关键点。感觉词汇的意义也并不是我们那个私有的感觉(虽然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看法,我们会信誓旦旦地说“没有感受过疼痛的人怎么能理解‘疼痛’这个词的意义?”),而是这些词在生活实践和语言活动中的公然的用法。如果不理解这一点,那么自然就会站在维特根斯坦的对立面上,去支持私人语言的存在了。
而研究者那些关于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的争论,在我看来,很多时候是偏离了方向。
Q:人们经常想在一个事情找到意义,或者本质,您怎么看这个事情?
楼巍:这里的“意义”和“本质”都是十分松散的说法,都不是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意义和本质。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“意义”,一般指的是表达式(词语和句子)的意义;维特根斯坦说的“本质”,指的是落入同一个概念(比如“游戏”、“句子”)之下的所有成员的共同之处。
Q:在一个访谈中,您提到接下来的工作是考虑翻译维特根斯坦尚未有中文版的作品,可是我觉得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命题还有不少值得写,您是否有考虑写一本《维特根斯坦十讲2》?
楼巍:也许可以。关于数学基础问题,关于心理学概念,关于知识,甚至关于艺术,维特根斯坦都有一些十分精彩的论述,接下来也许可以去说说这些话题。
Q:能否告诉读者一个您读维特根斯坦原著的私人方法?
楼巍:自己啃原著,可能真的不容易,最好先找一些导论性或者解释性的著作(比如《维特根斯坦十讲》,哈哈),再去看原著,可能会好一点。另外,维特根斯坦说自己的所有著作都要被慢慢读,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。要放慢阅读的节奏。
Q:书中您还提到了康德、陀思妥耶夫斯基、托尔斯泰等,能简单谈谈这些作者吗?除了维特根斯坦,您是否有关注其他哲学家?
楼巍:维特根斯坦自己很喜欢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。老陀(陀思妥耶夫斯基)的《罪与罚》和老托(托尔斯泰)的《哈吉穆拉特》可能是他最喜欢的。
不过,比起老陀,我更喜欢老托,可能是因为老陀的看得不多。老托的《谢尔盖神父》和《哈吉穆拉特》我看了很多遍了。此外,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《列夫·托尔斯泰文集》的第十四卷,我也看过好几遍。
我总觉得,比起老陀,老托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和更深沉的对外部世界的爱。顺便说一下,老托的景物描写是一流的。
除维特根斯坦外,我最熟悉的就是康德,看过蛮多二手文献的。此外,我曾仔细看过《纯粹理性评判》的英译版(但只看了一半)。
Q: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详情页,放了维特根斯坦两句重要的话,“对于不可说的,人们必须保持沉默”,“哲学是一场反对用我们的语言作为手段来迷惑我们的理智的斗争”,能否简单谈谈这两句话?
楼巍:第一句话来自早期的《逻辑哲学论》,第二句来自后期的《哲学研究》。
简单说来,《逻辑哲学论》独断地认为有意义的语言只能去言说世界中“可能的事实”,但事实都是偶然如此的,其反面都是可能的,比如我是一个男的,这是个事实,但我也可以是个女的,这在逻辑上完全没问题,所以它是偶然的,但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,美学、宗教和伦理领域并没有什么事实(事实都可以有反面),比如“人不该作恶”的反面即“人应该作恶”,无论怎么说,都是不成立的,因此,这些领域是不可说的,人们必须对此保持沉默。
第二句是这样的,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看来(其实前期也一样),语言是会迷惑我们的,语言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表达式会迷惑我们,比如我们其实回答不了“什么是时间”(“什么是时间的定义”)这一问题,但语言中有“时间之流”、“时间流走了”这样的表达式,诱导我们将时间比作一条匀速前进的河流。这种语言对我们的理智的迷惑,恰恰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要反对的。
Q:您最近正在读什么书,或者有没有一本书推荐给大家?
楼巍:这个学期,我在给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大一学生上《西方哲学史:西方古代哲学》这门课,最近我要求他们细读辛格的短篇小说《市场街的斯宾诺莎》,并在课上分组展示读书心得。这是一篇很不错的小说,值得推荐。
【更多信息】
6月22日和6月23日,楼巍在杭州和上海分别有两场关于维特根斯坦的讲座,讲座信息如下——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关键词: